10月31日,梦天实验舱搭乘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发射升空。在中国载人航天事业阔步前行的道路上,后备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创新性地提出教育、科技和人才“三位一体”,强调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而航天人才培养特别强调集智攻关、团结协作,要求多学科交叉、产学研深度融合。在这一方面,中国正在积极探索面向未来的复合型航天人才培养体系。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有一个由本科学生组成的特别班级,被称作“小卫星班”,致力于培养未来的航天领军人才。这是哈工大未来技术学院的一个特色班,从2020年开始招生。
未来技术学院是中国为探索专业学科实质性复合交叉合作规律,探索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而设立的新型学院。首批未来技术学院于2021年在全国12所高校设立。承担了发挥“中国航天第一校尖兵作用”使命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院长冷劲松介绍,由于航天工程特别强调集智攻关、团结协作,因此,探索多学科交叉、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成为了哈工大未来技术学院的主要任务之一。本科头两年,学院采取学科交叉教学,厚植基础,同时,同学们已经开始逐步参与科研实践。
刘再华是哈工大“小卫星班”的一名大三学生。从大一起,他就加入了哈工大紫丁香团队,参与“阿斯图友谊号”微卫星项目。紫丁香团队的成员来自学校多个院系,他们正在推进的阿斯图项目是一颗由中俄两国大学生合作研制的12U立方体卫星,将搭载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等多家中俄高校研制的十余台试验载荷,成为中俄高校共享的小型“空间实验室”。在参与项目研发的过程中,刘再华对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结合的重要性有了深切体会。
“因为我是编写姿态和轨道控制系统的软件,我们的很多控制算法在理论上来说都是非常好的,它的一些特性是我们可以调整的。但是到了实际的系统里面,就会有各种各样的限制,就导致不能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状态,它会产生各种波动和扰动,这些东西都是我们需要在实践中去慢慢调试的。”刘再华解释道。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智能专业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魏承认为,在大学教学任务中加大工程实践的比重对学生的提高非常明显:“因为以前培养人才的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被动学习的过程,当有了这个实践的环节之后,学生很多时候从被动学习变为了主动学习,而且在其中锻炼了思辨思维、团队协作思维。”
事实上,全球各大顶尖高校目前都在探索多学科交叉、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航天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冷劲松院士指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欧林工程学院等,都在做这方面的尝试——将学生的科研活动贯穿到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在这一点上,中国的探索正处于世界第一方阵。
2022年初发布的《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显示,“嫦娥团队”“天问团队”“神舟团队”“北斗团队”平均年龄都在30至40岁之间。如今,随着航天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新生力量正期待着加入中国航天事业大家庭。